热点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电脑学习网 >> 硬件专区 >> 正文

超频是噱头──IDCC使用手记

2013-09-12 17:19:55  来源: 硬件专区 
 不久前Intel释放出了一款集系统监控、系统调节、系统测试于一身的软件──Intel Desktop Control Center(英特尔桌面控制中心),官方简称为IDCC。据Intel称,这款软件在Intel原装主板上可以实现监控系统状况、系统信息、系统调节,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超频!不过Intel对于此款软件比较低调,并没有大力宣传。但不少人都认为这是Intel的一大改进。事实果真是如此吗?(如图1为IDCC控制界面。)

  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安装IDCC的,首先你的主板只能是Intel D865PERL或者D875PBZ这两块主板,其次必须升级新版的BIOS,最后IDCC只能在Win2000/XP上安装,限制够多的。笔者手上的Intel D865PERL主板BIOS版本是RL86510A.86A.0052.P06.0305020834,自然是不能安装IDCC的;在Intel网站上下载新版BIOS并刷新(由于下载文件会要求制作一张启动软盘,必须还要有个软驱)后,BIOS版本变为RL86510A.86A.0069.P12.0310231435,这样才可以顺利安装IDCC。

  安装完成,让我们来看看IDCC究竟是什么样子。wWW.ITCompuTER.coM.cn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使用,笔者发现IDCC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么神奇。从实质上来说,IDCC是一款系统监控软件,另外,它的一大特色是可以在Windows下调节BIOS选项。这一点与NVIDIA的ForceWare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IDCC的超频功能其实非常薄弱,在Report里面的Burn-in选项中,勾选“Enable Burn-in mode”,然后调节“Host I/O Mode”就可以了。当然是通过调高外频实现的,不过,最大幅度只有4%,也就是说,800MHz的FSB只能提高到832MHz,如果是颗超频能力优异的800MHz 2.4GHz只能超至2.5GHz,这个幅度类似于微星的动态超频技术,显然这是不能满足很多DIYer的超频要求。不过,Intel总算还是走出了一小步。其实,IDCC所提供的超频选项在BIOS里面也能够进行调节,充其量IDCC只是提供了一个便捷调节BIOS的工具而已。那么如何在BIOS里面进行调节呢?开机后按照提示按Del键进入CMOS设置,选择“Advanced Chipset Configuration”,可以看到默认设置“Burn-in Mode”是关闭了的,超频选项“Host I/O Mode”是灰色的,不可选。然后选择“Burn-in Mode”,系统会提示你是否要继续,点击回车确定即可。这时可以看到“Host I/O Mode”已经可以进行调节了。

  不过IDCC的监控信息倒是一目了然,系统信息、温度、风扇转速一应俱全。另外IDCC还提供了几个非常实用的测试工具。点击主界面左下方的“√”按钮,会运行一个名为Stress Test的软件,该软件通过让系统满负荷运行从而考验系统稳定性,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点击右下方的“√”按钮会运行Performance Index测试软件,通过对整体性能进行测试后获得一个系统总体得分,可以比较直观地衡量系统整体性能。(如图2为System Stress测试软件,图3为Performance Index界面。)

 总的来说,IDCC更多的是偏重于系统监控,所谓的“超频”,目前看来只是一个噱头,并不具备实用价值。不过监控功能倒是非常细致,并且还附送了2个系统实用工具,作为初出茅庐的“新人”,也算是合格的成绩。惟一的遗憾是限制太多,鉴于Intel主板的出货量,不可能大范围得到传播,比较可惜。

 
Ati显卡超频心得  在显卡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升显卡的核心以及显存频率,以获取显卡的最强性能!这一直是发烧友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般来说,改变显卡核心运行频率和显存运行频率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借助软件,如PowerStrip、Rege3D Tweak等进行超频。这种方法虽然直观易用,但要设置才能生效,软件必须运行,这就必然占用系统资源和影响开机速度(通常此类软件设置为随机器启动运行);而且未注册的PowerStrip每次运行都必须等待五秒(等待时间会随着以后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延长)后方可关闭提示框,十分扫兴。

  二是直接提取显卡BIOS修改其键值设置。这种方法可彻底地提升显卡核心及显存频率,可谓“一劳永逸”。但这种颇为专业的方法对大部分使用电脑的非专业人士来说难度太大。

  笔者在搜集并使用过网上的各种显卡优化、超频软件后,总结出一个利用两个软件,即可轻松修改ATi芯片 (Radeon7500~9700pro) 显卡BIOS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下面以万丽9000PRO为例说明。该显卡的配置为ATi Radeon 9000Pro芯片(带散热风扇)、128bit 64MB(HY4ns)显存。

  第一步:显卡BIOS原始设置数据检测。

  用RadEdit (V1.1D版,http://www.radeon2.ru/radedit_eng.html)(单击“Current”按钮)测出该显卡BIOS设置(如图1)(注:超频软件不影响该软件使用,因为超频软件并不能改变显卡的BIOS设置),如核心频率为250MHz、显存频率为240MHz等。因为DDR显存为双速率数据传输,所以其显存等效频率为480MHz。可见该显卡离Radeon 9000Pro芯片275 MHz的标准频率以及4ns显存500MHz的标准频率还有距离。

  第二步:显卡超频能力测试。

  用Rege3D Tweak(v3.9版,或PowerStrip等)软件分别步进5MHz或2.25MHz的核心及显存频率进行超频设置,并用3DMark 2001se做性能稳定性检测,发现该显卡可完全正常工作在核心频率为295MHz、显存频率为510MHz(或更高)的设置上。

  第三步:显卡BIOS修改。

  这一步应用的两个主要软件是RadEdit(V1.1D版)和ATi Winflash(Windows平台操作1.0.0.16版,http://drvshome.zz.ha.cn/dir83/d33524.htm)。RadEdit软件的突出功能是能够直接从显卡BIOS中提取BIOS文件并可修改BIOS文件,但不能直接对BIOS进行刷新;而ATi Winflash则通过载入BIOS文件刷新显卡BIOS。所以我们可以首先提取(单击RadEdit运行面板上的“Current”按钮)并保存(单击“Save……” 按钮)原始BIOS文件(.rom文件),以“9000P”命名作重要资料保存(有备无患)。接着分别移动面板上“Core”(核心频率)及“Memory”(显存频率)项的调整滑块 ,使“Core” 、“Memory”项的设置值分别为295和255(MHz)(如图2),再单击“Save……” 按钮,以“9000POC”为名保存一个已修改原核心和显存频率的新BIOS文件,并把它放在你最容易找到的地方(如桌面)。

  运行ATi Winflash,单击面板上的“Load Image”按钮,载入刚才建立的“9000POC”文件(如图3),确定后,单击“Program”按钮,约几秒钟后,程序提示更新成功,重启系统,显卡BIOS修改完成。

  第四步:显卡BIOS修改后检测。

  再次运行RadEdit单击“Current”按钮,发现工作频率已分别显示为“295”和“255” (MHz)。卸载所有显卡超频软件后,用3DMark 2001se测试显卡BIOS修改后所得成绩与使用软件超频的效果一致。至此这个提升显卡核心及显存频率的方法获得成功。

  因为修改显卡BIOS所用的两个软件都是ATi芯片显卡的通用软件,所以本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提示:如果运行RadEdit 后,“Current”按钮为灰色不可用状态,则表明该软件不支持所使用的显卡,如在某些Radeon 9500显卡上。

 
超频导致网络故障 故障现象:最近帮朋友配机,配置为P4 2.6GHz,ASUS P4P800主板,Kingston 512MB DDR400内存,WD l20GB硬盘,ASUS A9600SE显卡。安装WinXP系统,玩CS非常顺利。可没过几天电脑出问题了,在上网的过程中经常发生无规律掉线甚至死机,不上网则正常。

分析解决:检查网线、接口一切正常,基本排除了硬件问题。杀毒也没发现病毒。重设拨号程序,依然掉线。考虑到故障只在上网时出现,我把重点锁定在网卡上。回家拔下自己的网卡,给朋友装上。上网、玩游戏都正常,速度稳定。

因此确定“罪魁祸首”是网卡。虽然问题找到了,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朋友的网卡是ASUS P4P800集成的3COM千兆网卡,按理说应该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于是又详细询问朋友,他说出故障前只是对电脑进行了超频。难道是超频导致上网掉线?于是重启进入BIOS,加载BIOS缺省设置,用集成网卡重新上网。这次非常稳定,多次试验,再也没有发生掉线。

为什么超频会导致网卡工作不正常呢?经仔细查找资料,ASUS P4P800主板采用的是Intel 865PE芯片组,在i865PE芯片组中,Intel增加了一种CSA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网卡的运行频率,以实现1000Mbps的网络功能。但是CSA技术对于超频非常“敏感”,当对CPU超频时,会导致CSA的运行频率高出额定频率,从而造成集成网卡有时工作不正常。因此,建议大家,如果要超频使用,最好采用独立网卡上网。

 
From:http://www.itcomputer.com.cn/Article/Hardware/201309/2872.html
    Copyright © 2005-2013 电脑知识网 Computer Knowledg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