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电脑学习网 >> 硬件专区 >> 正文

光驱皮带打滑的处理

2013-09-12 17:19:07  来源: 硬件专区 
  故障现象:在整个电脑系统中,光驱是故障发生率较高的设备之一。最近笔者的光驱就出现了问题,具体表现为:电脑可以正常启动,在“我的电脑”中可以看到光驱的图标,但按动光驱面板上的出仓键,光驱托盘却无法弹出,只能听到光驱内电机转动的声音。
  分析解决:光驱面板上有一应急弹出孔,用一根细铁丝捅一下,可以将托盘拉出,放入光盘后,再推进去,可以听到光驱内电机转动的声音,而光盘上的内容也可以顺利读出,看来光驱的读取功能并没有损坏。既然按动出仓键后托盘不能弹出,极有可能是机械故障。
  笔者的光驱已过了保修期,出现故障,只有自己进行维修了。拧下光驱背面的固定螺丝,卸下光驱面板,拆开光驱。首先检测一下光驱的进出仓按键,没有发现问题。将光驱加电,按动光驱的进出仓按键,结果只看到进出仓的电机转动,但托盘却无法弹出。笔者的光驱托盘是通过一个电动机传动的,电动机与齿轮间由一根皮带相连,仔细一瞧,只看到电机转动,而负责传动的皮带却无动于衷。但皮带并没有断,只是皮带有点松弛,比原来的大了一圈,难怪托盘不能弹出。可能是光驱的使用时间较长,皮带老化了,这倒是个小故障,换一根皮带就行了。但找遍了电子市场,却没有找到合适的皮带,不是短了就是长了。怎么办呢?
  光驱的皮带变长容易,但要变短却有些困难。何不将传动轮的直径增大一点呢?这样就可以使传动轮与皮带紧密接触了。WWW.ItCOmPUTeR.cOM.CN传动轮是塑料做的,上面有一固定螺丝(图1),将螺丝拆下,取下传动轮,发现传动轮的V形槽内非常光滑(图2),难怪会导致光驱托盘无法出仓。看来要在V形槽内垫一点东西才行。笔者手头正好有维修家电用的热熔胶,将之熔化后涂在传动轮的V形槽内(图3),刚开始涂得不是很均匀,影响了电机的转动,我便用电烙铁对它加热修整,再用小刀将多余的热熔胶去掉。注意,增加的热熔胶不要太厚,以免使皮带与传动轮接触过紧,将改造后的传动轮安装好后(图4),套上皮带,加电试机,光驱托盘进出自如,故障排除。  
找不到光驱 光驱的丢失多数时候是我们自己在安装了新的软件或者新的驱动程序后出现的,也可能是我们无意中修改了CMOS设置或者CONFIG.SYS配置,还有原因是机器感染了病毒等等。

硬件方面的原因

1、数据线接反或者数据线损坏

在光驱丢失时,应首先检查一下光驱的数据线是否接反了(红红相对),是否有松动。如果在确定其他地方没有问题时,并且光驱的数据线经常移动,这时应该更换一条数据线试一试。

2、跳线设置与硬盘有冲突

当光驱的跳线和在同一条数据线上连接的硬盘相同时就会出现找不到光驱(也可能没有硬盘),这时只要将光驱的跳线跳成和硬盘不一样即可。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率,最好将硬盘和光驱分开在两个IDE接口上。

3、电源线故障,缺少+5V电压或+5V电压供电不正常

这种情况不多出现。由于我们在拆装光驱或者硬盘时用力过大,使电源的D型插头松动或者由于电脑工作环境的恶劣插头氧化生锈,光驱的电源供给不是很正常(如果是硬盘这是硬盘的读盘声音会异常,并且硬盘表面有大量坏道出现),光驱便也发现不了。

4、IDE接口损坏

如果是突然出现光驱的盘符丢失,无法使用光驱,这时我们可以把光驱和硬盘的接口互换一下。如果再次启动后发现能够找到光驱,但却找不到硬盘,这说明是原来接光驱的IDE接口损坏了;如果互换后电脑能够正常启动,但仍旧没有光驱,这说明是光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光驱盘符丢失,这时只能更换光驱。反正现在一个光驱没有几个钱。

如果在WINDOWS下没有光驱,我们还可以在DOS(重新启动电脑后按F8进DOS,面非WIN98下的DOS)下用WIN98的万能光驱驱动来试着加载光驱,如果能够加载成功,说明是软件方面的原因,应主要从软件方面查找原因。否则就应从硬件方面来考虑。

软件方面的原因

1、IDE驱动程序安装错误或与某个驱动程序有冲突

如果我们在安装WIN98或者95时没有将IDE驱动程序正确安装,或者在安装后当你打开设备管理器查看“硬盘控制器“时发现其中有黄色叹号时,这时光驱的盘符就可能找不到了。

在正常情况下,当我们进入安全模式时,光驱的盘符是不会有的。如果我们想在安全模式下使用光驱,我们可以在Autoexec.BAT和Config.sys文件中加载光驱的驱动,这样我们在重新启动电脑后,就可以在安全模式下使用光驱了。

2、CONFIG文件中设置LASTDRIVE数量设置太少

如果我们在CONFIG。SYS文件中设置了“LASTDRIVE=?”的数量太少,小于实际的驱动器数量,这时即使我们安装了光驱,但在“我的电脑“中了看不到光驱的影子。这时只要去掉该项设置或设置为“LASTDRIVE=Z”即可。

3、DMA设置不当

如果光驱只支持PIO4标准,不支持DMA/33标准,而我们却强行让光驱使用该标准(在“我的电脑”属性中“设备管理器”中光驱“CDROM”属性中“设置”选项的“DMA”前打“V”号)。这时有时会造成光驱丢失,有时会造成电脑不能正常启动。这时我们可以进入安全模式,将CDROM属性中的DMA设置去掉就可以了。我们所使用的硬盘或者光驱具体支持何种数据传输模式,我们在计算机启动过程中的第二屏的基本配置表中可以看到。

4、光驱在注册表里被恶意屏蔽掉了

如果有人在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rsionPolicesxplorer中的“NoDrivers“的二进制值是否是光驱的值。正常情况下没有该项,也可将该项值改为“00 00 00 00“(01 00 00 00为A,04 00 00 00为C,FF FF FF FF为隐藏所有驱动器)。

注意现在有的病毒专门更改注册表,使光驱盘符丢失,害得我们又是格式化硬盘,又是装系统的。有的病毒不会使光驱盘符丢失,但是会禁止光驱读盘,什么样的光盘也不能读,但在却能够用光盘启动。

5、光驱的驱动是否安装正确

如果光驱的驱动程序安装的不是它自己的驱动程序,也会出现光驱丢失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是我们为了提高光驱的性能,人为的添加从网络或者光盘中找到的光驱加速程序或者其他程序。通常在WIN98和95中都自带了光驱的驱动,不需要另外添加。这时可进入安全模式将“设备管理器“中的“CDROM“选项删除,然后重新启动计算机,让系统自己发现新硬件重新安装光驱的驱动即可。

6、CMOS设置不当

如果在CMOS设置中传输模式设置有误--不支持PIO MODE3或PIO MODE4或者DMA/33的老光驱便会在WIN98或者95中出现没有光驱的图标,无光驱可用。这时只需要进入CMOS中将“INTEGRATED PERIPHERAIS“项,将“IDE PRIMARY MASTER PIO(或UDMA)“和“IDE PRIMARY SLAVE PIO(或UDMA)“改为“AUTO“即可。对了,如果我们在CMOS中将对应光驱的IDE接口“DISABLE“掉了,光驱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的。

7.使用虚拟光驱不当

虚拟光驱可以避免频繁读取光盘,提高读取速度,为我们方便的玩光盘游戏提供了可能。不过有时我们在不想使用虚拟光驱程序时,想卸载它或者想安装最新的程序时,却出现了意外,虚拟光驱的盘符有,但实际光驱的盘符却没有了。
 
DVD光驱“异响”的解决

  故障现象:同事的DVD光驱发生了故障,现象是通电后,光驱在空转时,发出“咯嘞、咯嘞……”的声音。打开光驱仓门,放进光盘,开头是“吱、吱……” 声,然后变成“咯嘞、咯嘞……”的声音,赶紧关掉电源。
  分析解决:是不是这光盘太薄呢,但换了几张光盘都是一样的现象。打开光驱上盖,再打开电源试机,光驱能正常工作,碟仓进出也正常,没有什么异响。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只要把上盖安装上,就发出异响,也就是说问题肯定同上盖有关。
  认真观察上盖的压碟盘,发现其中心有类似金属垫片一样的东西(以下称之为金属垫片),再看看机芯上托碟盘,情况如图1。开头没有想到什么,然后还是把重点放在上盖的压碟盘上,手指随便转动压碟盘上的金属垫片。当用力一点的时候才发现上面其实是两个垫片。


 

图1

  再通过观察,终于找到问题所在了。原来光驱上盖压碟盘与机芯上托碟盘在光驱工作时,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固定好光盘。而现在本属于下面托碟盘上的金属垫片已经跑到了上面,光盘的固定就出了问题。不是压碟盘与托碟盘碰撞,就是光盘与碟仓碰撞。压碟盘与托碟盘的自动对准,是靠磁性的吸引力来完成的,而要产生压碟盘与托碟盘的磁性吸引,必须让压碟盘上的金属垫片与托碟盘上的磁铁垫片各居其所才行。
  而现在本应安装在托碟盘中心上的磁铁垫片已经飞到压碟盘上了,与压碟盘上的金属垫片紧紧的吸在一起,造成托碟盘上没有磁铁吸引压碟盘的金属垫片。这样,压碟盘与托碟盘当然就不能自动对准了。知道了这个原因,处理起来就是小事一桩了。
  把磁铁垫片压在托碟盘的中心位置上,安装好上盖,打开电源试机,异响没有了。本以为大功告成,但是过了最多二三十秒钟,原来的异响声又出现了。拆开上盖一看,问题依旧,托碟盘中心上的磁铁垫片又紧紧吸住压碟盘上的金属垫片了。不过还是有解决方法的,把吸住压碟盘上金属垫片的磁铁垫片取下来,按相反方向(即光滑圆片的面在下,有小梯形的圆面朝上)再次把它安装到托盘中心上(如图2)。固定好上盖进行试机,反复打开和关闭碟仓,没有了异常的声音。异响的故障彻底解决了。


 

图2

 
From:http://www.itcomputer.com.cn/Article/Hardware/201309/2725.html
    Copyright © 2005-2013 电脑知识网 Computer Knowledg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