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电脑学习网 >> 硬件专区 >> 正文

重新点亮笔记本液晶屏

2013-09-12 17:18:40  来源: 硬件专区 

  对于笔记本电脑来说,灯管不亮也是较常见的一种故障,具体表现为,液晶屏的显示图像正常但非常暗淡,只有在外部灯光的反射下才能看到淡淡的图像。那这个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灯管为何不亮
  笔记本在工作时,液晶屏自身是不发光的,它需要借助背光灯管来实现发光,即灯管发出的光线通过液晶屏后透射出来,我们才能看清楚液晶屏上显示的内容。从工作原理上说,笔记本主板所提供的低压直流电先进入升压电路板,通过开关电路转换为高频高压电,然后将液晶屏背光灯管点亮。
  如果笔记本开机后,液晶屏上显示的文字或图像非常暗淡,说明背光灯管没有工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种:一是驱动背光灯管的升压电路损坏;二是灯管自身损坏。
  虽然液晶屏是整台笔记本中最精密、技术含量最高的部件,但只要掌握了它的工作原理,胆大、心细一些,完全可以自己动手解决这种故障。当然,在动手之前,要准备好以下工具:电烙铁、优质焊锡丝、松香、刀片、数字万用表、螺丝刀等。
维修实战
  第一步:拆开液晶屏的外壳。我们把装饰盖打开并将底下的螺丝拧下后,才能拆开液晶屏的外壳(有一些笔记本的液晶屏的螺丝在侧面)。笔记本外壳一般采用卡扣设计,所以在拧下螺丝后,要用小螺丝刀从缝隙处稍微撬开,并沿撬开处横向划开,即可打开卡扣。
  注意:在撬卡扣时,螺丝刀不要太深入机器内部,避免损坏内部元件,同时,在撬卡扣时不能太用力,否则会造成外壳变形或卡扣损坏。www.ItCOmpUter.com.CN
  第二步:拆开外壳后,就可以看见笔记本液晶屏的内部结构了,图1为液晶屏灯管的工作电路。从图1可以看到,从笔记本的主板上引出了一组排线,这组排线的主要作用是将主板提供的电流和控制信号引入升压板,而升压板的作用则是将主板提供的12V直流电转换为背光灯管工作所需的高频高压电,同时根据主板的控制信号开启或关闭液晶屏灯管,调整灯管的亮度。升压后的高压电被输送给液晶屏上的灯管,并驱动灯管正常工作。


 

图1
  第三步:先确定是否是排线损坏导致的故障。用万用表测量输入升压板的电压是否正常,或者将笔记本整体拆开,用万用表测定排线两端是否有断路现象。如发现是排线断路,可将排线在两头剪断并重新接线,即可解决问题。
  注意:有一些笔记本是用软印刷铜箔排线,这种铜箔一旦出现断裂就比较麻烦,最好的办法是更换铜箔排线,如无法实现,可仔细查看印刷铜箔,找到断路点,并用墙纸刀将铜箔表面刮开,用电烙铁快速焊接,即可解决问题。
  第四步:如果排线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对升压板进行检测。检测升压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测试升压板输出端的电压是否正常。不过,由于升压板输出电压高达数千伏,测试不慎容易被电击或造成升压板损坏。因此,对于有一定电子技术知识和设备的爱好者来说,笔者推荐用万用表或示波仪检测振荡变压器的初极,看是否有振荡产生,以此来判定升压板的好坏。
  而对于没有测试条件的爱好者而言,我们可以用感应测电笔直接在升压板的振荡变压器或输出线附件测试,看是否有感应电压(在测试时,只须开启笔记本电源,无须拔除输出端插头和振荡变压器上的保护罩),从而判断升压板是否正常工作。但是,由于某些笔记本的电磁泄漏较大,用这种方法可能出现误判的现象。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可先将升压板输入排线拔除,打开笔记本电源,用感应测电笔测试升压板是否有电,如果测电笔显示有电,说明笔记本电磁泄漏较大,不适合用这种方法测试。
  第五步:如果确定排线和升压板都没有问题,就基本可以断定是灯管造成的故障了。我们可按图2所示,拧下液晶板固定螺丝,将液晶面板从底座上拆下来。
  注意:1.在拆卸之前,要将液晶屏的显示信号线和灯管高压线从插座上拔下来,避免因拆卸中的拉扯而造成排线的断裂和损坏。2.由于液晶板强度较低,容易在外力作用下破损而且价格昂贵,所以我们在拆卸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液晶屏,避免因液晶屏坠落或被锐器刮擦而损坏。
  在液晶屏拆卸完毕后,仍然看不到灯管(见图2)。这时,需要将液晶屏保护罩上的螺丝拧下来。在拧螺丝时,为了保护液晶面板和后部的驱动电路,建议在桌面上放置一块泡沫塑料,并将液晶面板朝下拧灯管固定螺丝。拧下螺丝后,便可将液晶面板分解开来。在分解背光板、液晶面板、驱动电路和固定支架时,一定要小心,特别要注意保护好信号线,避免因拉扯而造成信号线损坏。


 

图2
  第六步:在做完上述工作后,就可以看到灯管的真面目了,从外观看,背光灯管非常细,只有圆珠笔芯那样粗细。我们可以拿着有问题的灯管到市场上购买同型号的产品,一般来说,灯管的市价大约在50元~100元间。
  注意:灯管的长度要和原灯管一致,而且拿灯管时一定要小心,避免灯管在运输过程中折断。
  灯管买回来后,我们就可按照拆卸时的相反顺序重新安装灯管。但在安装时一定要小心,特别是将灯管安装到保护罩上时,要均衡用力,否则很容易造成灯管断裂。
特别提醒
  一切安装完毕后,就可以试机了,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试机时最好取下笔记本的电池,用电源适配器试机,这样,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便可迅速断开电源,避免故障扩大。

 
如何重新安装IE   方法一:修复Internet Explorer 6.0   (本文是电脑知识网推荐文章)

  执行以下步骤修复Internet Explorer 6.0:  

  1. 使用系统文件检查工具扫描电脑上所有写保护的文件:  

  a. 单击开始->运行;弹出运行文本框;

  b. 在打开:栏中键入sfc /scannow,然后单击确定。此时系统可能会提示您插入Windows XP安装光盘。  

  2. 打开一个新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窗口,确定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如果问题已经解决,跳过以下步骤。如果问题没有解决,继续执行下一步。  

  3. 进行Windows XP在线升级,或者Windows XP修复。  

  注:如何进行Windows XP在线升级,或者修复Windows XP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微软知识文库文章:

  http://support.microsoft.com/default.aspx?scid=kb;[LN];Q315341  

  方法二:通过修改注册表让操作系统允许安装Internet Explorer 6.0  

  编辑注册表   

  注:以下过程包括了编辑Windows注册表的相关信息。注册表编辑器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错误且必须重新安装操作系统才能解决。执行以下步骤前您需要备份注册表文件。使用注册表编辑器的风险自负。  

  执行以下步骤编辑注册表: 

  1. 单击开始->运行;弹出运行文本框。

  2. 在打开:栏中键入regedit,然后单击确定。  

  3. 执行Windows XP在线升级,或者Windows XP修复。  

  4. 找到正确的注册表子键,然后用右键单击IsInstalled(REG_DWORD)键值然后单击修改,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重装Internet Explorer 6浏览器组件,使用如下注册表键值: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Active Setup\Installed Components\  

  5. 将数值数据由1改为0。  

  6. 单击确定。

  7. 退出注册表编辑器,然后下载并安装Internet Explorer 6。  

  下载并安装Internet Explorer 6.0   

  相关链接:http://www.microsoft.com/windows/ie/default.mspx

  注:默认情况下,Internet Explorer 6.0预装在所有版本的Windows XP下,并且不能卸载。为了使电脑厂商更灵活的配置Windows XP的桌面版本信息,微软允许OEM(原始设备制造商)、管理员及用户删除Internet Explorer的用户可用权限,同时保证Internet Explorer代码的完整性,并且确保依赖于Internet Explorer的程序和操作系统的功能不受影响。例如,Windows XP在Unattend.txt文件中支持IEAccess=off转换,并且Internet Explorer已经被添加到控制面板中的添加/删除程序的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部分中。这样做并不会重新安装Internet Explorer。  

  方法三:系统盘直接安装Internet Explorer 6.0  

  放入Windows XP安装盘,在“开始→运行”窗口键入以下下命令即可:

  rundll32.exe setupapi,InstallHinfSection DefaultInstall 132 %windir%\Inf\ie.inf  
重新安装ACDSee 6.0出问题

  问:我第一次安装ACDSee 6.0时强行退出,不知道是否因此而损坏了一些文件,第二次安装完成后,启动ACDSee,注册组件进行到一半时ACDSee就停止响应,请问我该如何安装它?

  答:ACDSee 使用MSI安装格式进行安装。MSI安装包具有自动修复功能。你可以重新运行ACDSee 6.0安装包进行修复,如果无效,到http://support.microsoft.com/?id=290301下载Windows Install Clean Up,用这个工具可以卸载大部分MSI安装格式的程序。

 
From:http://www.itcomputer.com.cn/Article/Hardware/201309/2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5-2013 电脑知识网 Computer Knowledg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