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对于一些老CRT显示器或LCD显示器而言,由于技术指标低等因素,加上一些在线视频电影本身不清晰或游戏分辨率的高要求,画面必然很灰暗,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看电影的视觉。其实在显卡驱动中是可以调节视频播放时的亮度的。以NVIDIA显卡为例(ATI显卡类似),进入显卡驱动面板“色彩校正”选项,一定要在“将颜色变更应用于”下选择“重叠/VMR”,然后就可以针对视频电影的“亮度”、“对比度”等进行调节了。而对于845GL等集成显卡来说,要在驱动里调节视频电影播放时的亮度,可以进入驱动图形属性的“颜色”选项,点选“视频叠加”(注意不要点选“桌面”,否则设置无效),然后就可以针对视频电影的“亮度”、“对比度”以及“彩度”等进行调节了。
8bit液晶面板的优势 问:现在很多人都说8bit液晶面板的LCD显示器才有比较好的色彩表现,我想问一下,8bit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和普通LCD的差别大不大?www.sq120.com推荐文章
答:从色彩的角度来说,无论是CRT还是LCD都有真彩显示这样一个概念,其含义是指在R.G.B(红绿蓝)三个色彩通道都具有在物理上显示256级灰阶的能力。所有的CRT显示器都具备真彩显示能力,而液晶显示器方面则不尽然。能具备在物理上显示真彩显示的液晶面板,我们就称之为真彩面板——也就是它具备在物理上可显示16777216种颜色的能力。对液晶面板的色彩显示能力,我们通常用在每一种色彩通道上,液晶面板能显示灰阶的位数来加以描述。如果在每个色彩通道上能显示256(2的8次方=256)级灰阶,我们就称其为8bit面板,这也就是真彩面板;如果每个通道上只能显示64(2的6次方=64)级灰阶,那么我们就称之为6bit面板,这也就是伪真彩面板。现在主流桌面LCD产品,选用6bit和8bit两类面板的都有,在中低端产品中采用6bit面板的产品较多,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有一些,但是在大多数应用中表现得并不明显,因此非美编等专业人员不必过分在意。此外,面对用户不断提高的要求,各大LCD生产厂对于6bit的面板推出了自己独家的色彩增强技术。采用这一类LCD色彩增强技术,主要是为了缩小6bit面板和8bit面板的差距,延长6bit面板的应用寿命。
液晶显示器尺寸问题 问:最近想更换一台LCD显示器,但在厂商产品的介绍中,时常看到16.7M色彩和16.2M色彩这两个概念,请问是否有必要购买16.7M色彩的LCD显示器呢,为什么现在16.7M与16.2M的LCD显示器在色彩上看上去一样呢?16.7M与16.2M到底有什么区别?
答:从LCD液晶面板类型来看,目前大部分中低端LCD显示器都采用了TN面板(也就是6bit面板),采用这类面板的LCD显示器最大只能得到16.2M色彩;而采用PVA、IPS、mva、ASV的8bit面板的LCD显示器可以获得16.7M色彩效果。从色彩角度来看,在物理上16.2M 的6bit面板能显示的色彩还不到16.7M的8bit面板的2%,但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很多用户往往搞不清16.2M和16.7M色彩的区别,因为16.2M的NT面板通过抖动算法来欺骗你的眼睛,它利用人眼的视觉惰性得以实现,比如你先将LCD调成满屏纯红色,再一键切换到满屏纯黄色。在刚切换的那一刹那,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不是红色也不是黄色,而是橙色。原因就是,开始的红色还因为视觉惰性暂留在人眼里,而新进来的黄光与暂留的红光感觉叠加,我们就“看到”了橙色,一种原本不存在的颜色。
从实际效果来看,如果只是简单的低质量图片演示,普通使用者可能不会轻易察觉到差别,因为一幅图画或一段视频使用的色彩数目并不是很多,很可能只有几万或者几十万种色彩,1677万种色彩几乎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某一画面。而且对色彩的感觉,受用户的使用环境与用户对色彩的敏感程度的影响很大,对于没有受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普通用户而言,显示26万色和能显示1677万色的差别并不大。但如果使用专门的场景来进行显示,或者使用时间一长,16.2M与16.7M的差距就能够被观察出来,对普通用户来说,虽然说不出原因,但就是感觉不对劲(色彩假)。如果你能使用256级灰阶过渡场景来观察,就会发现16.2M色彩的LCD显示器在过渡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阶梯状的色斑,而16.7M的LCD显示器会呈现出更为平滑稳定的色彩过渡。
问题是,最新的TN面板的LCD显示器一样提供了完美的色彩过渡,这得益于驱动IC优秀的插值算法。但如果你对图形处理了解的话,一幅品质不好的图片(分辨率低),当你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优化处理后,在显示器上看图片的彩色几乎没问题。如果将把插值算法理解为Photoshop的优化功能,经过插值算法处理过的图像色彩的确好多了,但文件本身并没有作出同样处理,当你将照片冲印出来时会发现,照片效果并没有改善,是插值算法欺骗了你的眼睛,你看到的色彩实际上并不真实。
From:http://www.itcomputer.com.cn/Article/Hardware/201309/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