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电脑学习网 >> 电脑故障 >> 正文

Athlon XP处理器的核心电压为何偏高

2013-09-12 16:08:24  来源: 电脑故障 
问:我刚刚装了一台电脑,CPU是Athlon XP 2500+(Barton核心),主板是捷波的N2PA-800,我发现CPU核心电压是1.68V,在BIOS里更改相关选项使CPU电压为1.65V后,重新开机显示的仍是1.68V,但CPU的L2金桥没有被修改的痕迹,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答:如果CPU的L2金桥确实没有被修改的话,这可能是主板自身的问题。主板显示的CPU核心电压一般允许有0.005V的误差。而你的主板显示的电压误差为0.03V,显然是比较大了。可能是主板自身的电压检测功能不完善所致,你可以到捷波网站下载主板的最新BIOS来刷新,或许能解决问题。下载地址为:http://www.jetway.com.cn/proshow.php?NID=120。另外,Barton核心的Athlon XP处理器的额定电压为1.65V,1.68V电压不会对CPU造成损坏,不用担心。如果确实不放心,选配一个好点的CPU散热风扇就可以了。  
为何不能使用ATA133模式 问:我最近购买了一块Maxtor 80GB硬盘和一块GA-8PE800主板,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硬盘包装盒上注明硬盘接口是ATA133,但是启动电脑后,系统信息却显示硬盘接口模式为ATA100,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答:硬盘的ATA133传输模式需要主板、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等多方面的支持才能实现,尤其要取决于主板采用何种芯片组,只是硬盘支持ATA133是不一定就能实现的。你的这款技嘉主板采用的是Intel 845PE芯片组,最高只支持ATA100的传输模式,并不支持ATA133,所以你遇到的情况是正常的。  
什么是Intel Matrix RAID

  多硬盘组建RAID磁盘阵列是目前提高硬盘读写速度和数据安全性能的最有效方法,一般使用在有特殊要求的企业级用户上。而随着大容量硬盘的普及,大多数的家庭用户也希望能够拥有一个既廉价,又可以兼顾磁盘性能与数据安全的RAID系统。Intel Matrix RAID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满足家庭用户需要的磁盘阵列系统。
一、什么是Intel Matrix RAID
  RAID磁盘阵列就是使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物理硬盘进行协作,逻辑上作为一个磁盘驱动器来使用,通过不同的协作方式来提高磁盘子系统各方面的性能,例如存储容量、读写速度以及数据安全性等等。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有RAID 0、RAID 1、RAID 0+1、RAID 5等等,RAID 0可以成倍地提高硬盘读写速度,但只要其中一个硬盘损坏,即可导致全部数据丢失。
  Matrix RAID是Intel芯片组特有的磁盘阵列技术,在Matrix RAID模式中数据存储形式如下:两个硬盘各自的前半部分被用来创建RAID 0,主要用于存储对读写速度比较敏感的操作系统文件、应用程序文件和虚拟内存文件,而两个硬盘的剩余部分则用来创建RAID 1,主要用来存储对安全性比较敏感的用户个人文件和重要数据。如果其中某个硬盘发生故障,RAID 0中的数据虽然可能丢失,但是RAID 1中的数据却会得到保存。利用Intel Matrix RAID技术,我们只需两块硬盘的低成本投入,即可享受到RAID 0+1的高性能与数据安全性,非常适合于普通家庭用户。
二、组建Intel Matrix RAID
  在硬件方面,并不是所有的Intel芯片组都支持Matrix RAID功能,主板必须使用Intel ICH6R或者更高级的南桥芯片,注意,必须是带R的南桥系列芯片才支持RAID功能。而组建Matrix RAID要求至少有两块硬盘,其容量大小最好一致,否则会造成空间的浪费。下面笔者以两块三星HD250HJ硬盘为例,介绍Matrix RAID的组建过程。
  示范平台:
  CPU:Core 2 Duo E6320
  主板:DFI 975X/G(ICH7R)
  内存:Kingston DDR2 800 1GB×2
  硬盘:三星HD250HJ ×2
1.BIOS的设置
  把两块硬盘分别正确连接到电脑上,开机后进入BIOS菜单的“Integrated Peripherals”选项里,把“SATA Mode”选项设定为“RAID”(不同品牌主板对选项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保存并重新启动计算机,此时在BIOS自检画面过后会提示同时按下“Ctrl+I”组合键进入RAID的设置菜单。选择“Create RAID Volume”来创建磁盘阵列,在Name栏目中填入将要创建的RAID卷的名称。
  接着进入RAID Level菜单中,选择你所要组建的RAID的模式。RAID Level菜单中并无具体的Matrix RAID这个选项,我们首先选择创建一个RAID 0,并且把两个HD250HJ硬盘都添加到RAID成员中。接着在“RAID Volume”栏目里填进所要用于组建RAID 0部分的硬盘空间大小(图2)。此时可以根据你的具体需要来自由设置。
  以笔者的情况为例,每个硬盘的大小为250GB,各分出160GB组建RAID 0,剩下的空间则组建RAID 1,于是先在“RAID Volume”中填进320GB。完成后选择“Create Volume”创建磁盘阵列。接着再选择创建一个RAID 1,还是把这两个硬盘添加到RAID成员中,并把剩下的硬盘空间全部用于RAID 1。如果需要重点保护的数据比较多,可以在前面的步骤中减少用于RAID 0的硬盘空间。
2.驱动及软件的安装
  Matrix RAID比较特殊,必须在安装XP时就通过F6按键从软驱加载驱动,无法在安装系统后补加该驱动。但是很多朋友都已经没有使用软驱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把RAID驱动程序集成到XP安装光盘中,省去从软驱加载的麻烦步骤。所需的软件及下载地址:
  ① XP安装光盘
  ② Microsoft.Net Framework 2.0
  http://drivers.mydrivers.com/drivers/135-54350
  ③ nLite软件
  http://download.it.com.cn/softweb/software/system/syscomain/200412/4093.html
  ④ Intel RAID驱动
  针对32位的Windows XP/2000系统:
  http://america.giga-byte.com/FileList/Driver/motherboard_driver_sataraid_intel_bootdisk_32.exe
  针对64位的Windows XP系统:
  http://america.giga-byte.com/FileList/Driver/motherboard_driver_sataraid_intel_bootdisk_64.exe
  ⑤ Intel Matrix Storage Manager 7.6驱动程序
  http://drivers.mydrivers.com/drivers/181-72432
  安装步骤如下:
  (1)安装Microsoft.Net Framework 2.0、nLite软件,把XP安装光盘放入光驱。
  (2)启动nLite, 在“Windows安装文件所在位置”对话框中指定为光驱。然后nLite会让你选择“修改保存Windows安装文件所在位置”,选择任意一个空白文件夹即可。
  (3)进入“任务选择”菜单,选中“整合驱动”以及“创建可引导ISO”两项。在进一步的对话框中点击“插入”,选择Intel RAID驱动包中的iaStor.Inf文件,然后软件会列出所有包含的驱动,全部选择并添加即可。
  (4)选择生成ISO文件或者直接刻录成新的XP安装光盘。
  注:上述步骤同样适用于NVIDIA、AMD、SiliconImage、JMicron、Marvell等其他芯片组实现无软驱安装RAID驱动,只需在步骤3中选择添加相应的RAID驱动包。
  (5)接着使用该光盘安装XP,你会发现已经不用从软驱加载RAID驱动了。顺利完成系统安装之后还要安装Intel的Matrix Storage Manager驱动程序。
3.RAID性能测试
  点击“开始”菜单的Intel Matrix Storage Console快捷方式,并且选择进入高级模式,可以看到两个HD250HJ硬盘都工作在磁盘阵列Array_0000中,并且同时存在RAID 0、RAID 1两个卷。

  接着用HD Tune、HD Tach等磁盘测试软件来检测组建Matrix RAID之后的性能提升。从测试图中可以看到,RAID 0部分的读写性能实现了成倍的提升,可以很好地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而RAID 1部分性能虽然没有得到提升,但由于是映像阵列,可以在两个硬盘中同时存储相同的数据,即使一个硬盘损坏,还可以在另一个硬盘中找到保存的相关数据,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

写在最后
  利用Intel独有的Matrix RAID功能,我们可以在只有两个硬盘的情况下同时实现RAID 0和RAID 1两种磁盘阵列方式。可以在RAID 0分卷中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而在RAID 1分卷中保存重要的数据,从而搭建起一个读写速度与数据安全性并重的廉价RAID磁盘阵列系统。使用Intel芯片组的朋友赶紧动手吧,体验一下Matrix RAID的独特魅力。

 
From:http://www.itcomputer.com.cn/Article/Fault/201309/1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5-2013 电脑知识网 Computer Knowledg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