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电脑学习网 >> 电脑常识 >> 正文

DISK BOOT FAILURE,怎么解决

2013-09-12 14:48:03  来源: 电脑常识 
  2004年帮朋友DIY了一台电脑,基本配置为CPU赛扬D 2.4GHz、848P主板、SATA接口的80GB硬盘、512MB宇瞻DDR400内存、GeForce FX5200显卡、金河田机箱/电源。前几天朋友打电话给笔者,说无法开机了,不知怎么回事。
  具体故障现象是按下主机开关,电脑屏幕出现信息“DISK BOOT FAILURE,INSERT SYSTEM DISK AND PRESS ENTER”后就进不了系统,自检信息告诉我们计算机检测不到硬盘。由于该电脑使用的是串口硬盘,笔者按“Del”键进入BIOS设置界面,在“Standard CMOS Features”项中,看到“IDE Primary Master”和“IDE Primary Slave”均为“NONE”,说明主板确实未检测到硬盘,于是进入“Integrated Peripherals”项,将“On-chip Serial ATA”设置为“Auto”或“Enhanced Mode”(如果你还在使用Windows 98,该选项必须设定为“Combined Mode”),按F10保存设置并退出,重启计算机后顺利通过自检进入系统,问题得到了解决。
故障再现
  解决了问题的第二天,朋友打电话说电脑又坏了,还是老毛病。奇怪,莫非是接触不良?电源输出功率不够?还是主板坏了?笔者带了一些工具赶到朋友家。www.itcOmpUTeR.cOm.Cn首先更换硬盘数据线和电源线,开机故障依旧存在;再更换电源,故障仍然存在。莫非主板真的坏了?按“Del”键进入BIOS设置,发现“On-chip Serial ATA”项又成了默认设置“Disabled”。笔者恍然大悟,只有在主板电池没有电的情况下,电脑才会自动恢复BIOS默认设置。这就好办了,花3块钱买个电池换上,再按上述方式重新设置一下BIOS,保存设置后退出,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总结
  2004年是SATA接口硬盘开始普及的时候,当时很多主板的BIOS设置多数是默认IDE接口硬盘,经过四年的使用,现在主板电池电量基本耗尽,修改后的BIOS设置无法保存,所以出现检测不到硬盘的故障。笔者推测计算机出现这种情况的用户目前可能比较多,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更不要被JS忽悠去更换主板,只要换个电池就能解决问题。
  此外,现在SATA接口硬盘已成为装机的标准配置,当前比较流行的基于780G芯片组和P43芯片组的几款主板,BIOS默认设置中SATA接口硬盘的相关项目基本上都改在“标准CMOS设定”项目中,而且不用重新设置就能够自动检测到串口硬盘,因此新装机用户对此问题不必担心。  
如何提升NVIDIA主板磁盘性能

  首先需要确定主板支持AHCI功能,然后进入主板BIOS中,找到关于SATA模式的设置选项(比如SATA Operation Mode),打开AHCI(图1)。
  
  小贴士:什么是AHCI和NCQ
  AHCI(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高级主机控制器接口),是一种允许软件与SATA储存装置沟通的硬件机制,可让SATA储存装置启用高级SATA功能,例如NCQ及热插拔。
  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是一项专门为增加SATA硬盘读写的加速技术。透过硬盘固件、硬盘控制器以及操作系统三者的互相配合,改善硬盘内部读取顺序,可以提高硬盘效能约30%,也能够延长硬盘的使用寿命。NCQ对服务器硬盘的效率提升尤为明显。
第二招:设置硬盘工作模式为SATA 3Gb/s。
  很多朋友会问,在品牌硬盘正面时常会印刷有SATA 3Gb/s和SATA 1.5Gb/s设置跳线的连接图,如果要获得更好的性能,应该如何调整?一般来说,硬盘出厂默认设置都是SATA 3Gb/s,无须进行调整。只有考虑到兼容性时,才需要将跳线设置为SATA 1.5Gb/s。
小贴士:什么是SATA 3Gb/s?
  SATA 3Gb/s非官方名称也常被叫做SATA2,它的传输速度可达3.0Gb/s,支持真正的SATA指令排序(即NCQ功能)。另外,SATA2连线长度可长达2m(SATA 1.5Gb/s仅支持到1m,PATA更短到50cm)。
第三招:正确安装操作系统和芯片组的AHCI驱动程序。
  启用AHCI功能后,如果你想安装Windows XP系统的话,情况会比较特殊,必须分别加以处理,否则会发生安装过程中找不到硬盘的情况,Windows XP下的安装方法有以下几种:
  方法1:先在BIOS中将“SATA Operation”设置为“ATA模式”(或称“兼容”模式,即将SATA硬盘映射到系统的IDE通道上),然后安装Windows XP,让硬盘工作在“ATA”模式下(注:由于该方法会造成功能损失,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方法2: 将SATA对应驱动解压到软驱中,在安装Windows XP过程中按F6加载安装SATA驱动。
  方法3:用含有SATA驱动的Windows XP光盘进行安装。
  方法4:先将BIOS设置为“ATA”模式,安装Windows XP后,然后手工安装SATA驱动(这个过程比较繁琐),最后再将BIOS改回“AHCI”模式。
  而对于Windows Vista系统而言,原本就支持AHCI,因此安装该系统不会碰到上述问题。
  在操作系统安装成功后,建议升级主板芯片组的最新驱动,以便获得对AHCI功能更好的支持。nForce驱动都是集成的,建议大家到NVIDIA官方网站上下载(下载地址:http://www.nvidia.cn/object/nforce_winxp_20.09_cn.html),其中驱动中SATA/IDE驱动程序部分对磁盘表现至关重要。
  安装好驱动后,进入系统“设备管理器”(图2),双击“NVIDIA nForce Serial ATA Controller”,可以看到指定端口属性页面上“启用命令队列”已打“√”,这表明已启动NCQ功能。注意,NVIDIA的驱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简单测试一下硬盘的性能和查看传输模式。点击“速度测试”按钮,可见硬盘传输模式为二代串行ATA-3G。另外,在“设备管理器”中展开磁盘驱动器,可以发现SATA硬盘被认成了SCSI硬盘。

结语:通过以上操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NCQ是AHCI支持的一项功能,在主板BIOS中首先将SATA模式设为AHCI,这样会带来性能上的优化和提升;
  2.应尽量调整硬盘工作模式为SATA 3Gb/s,这样不但可以带来更高的传输速度,同时对NCQ也能更好地支持;
  3.需要使用含有SATA驱动的光盘进行XP系统安装或通过F6加载第三方驱动,或干脆安装VISTA,同时在操作系统安装结束后记住升级安装芯片组最新驱动,以获得更好的支持。
  最后笔者希望通过上述“三板斧”的操作,可以让你的NVIDIA系列主板获得应有的性能表现。

 
如何diy个性化CD

  问:我购买了不少的音乐CD光盘,我想将这些CD中好听的歌曲抓取出来,然后自己再刻一张盘,而且不影响音质,请董师傅教我实现。
  答:音乐CD也要DIY,董师傅支持你。下面董师傅就教你一步一步实现。WWW.SQ120.COM推荐文章
抓取CD中的精美片段
  要想DIY自己的个性光盘,我们要先将其他CD中自己喜欢的歌曲“复制”到电脑上。我们可以借助一款名叫CDex的免费软件(下载地址:http://download.cpcw.com)完成音轨的抓取及压缩(图1)。
  第一步:将光盘放入光驱,启动CDex后点击“选项→配置”,切换到“文件名”选项卡,在“录制的音轨”中指定抓取后的文件的存放位置。
  第二步:切换到“编码器”选项卡,在“编码器”下拉菜单中选择想要转换成的音乐格式,这里请根据MP3播放器支持的格式进行选择,比如MP3、WMA甚至OGG格式等等,然后在下面选择“编码位速率”,速率越高音质越好,但相应的文件体积也越大。
  第三步:回到主界面,在列表中选择要转换的音轨或者按下“Ctrl+A”全部选中,然后点击“转换→将CD音轨抓取为压缩的音频文件”(或快捷键:F9)即开始转换,完成后在指定存储位置就可得到需要的音乐文件了。
刻录自己的个性CD
  我们可以借助GhostCDMaker这款软件(图2),进行CD刻录工作(下载地址:http://download.cpcw.com)。

  第一步:单击“Add audio files to track”打开浏览窗口,将所有需要刻录的音乐导入列表中,该软件支持MP3和WAV格式音乐。
  第二步:通过“Play the selected audio file”来试听选中的音乐,如果不想刻录该首音乐,点击“Remove the selected track”将其从列表中删除,最后通过下面的上、下箭头图标调整好音乐文件的顺序。
  第三步:在主界面上方的“Burn speed”中选择一个比较低的速度,这样可减少爆音的产生,然后再看看将要刻录的音乐是否超过了光盘的最大时间限值,确认无误后按下“CD Maker”按钮,在弹出窗口中点击“Write Disc”按钮即可。
  另外,要想给刻录的CD光盘制作一个封面,可以点击“Print CD cover”后进行编辑、打印就行了。

 
From:http://www.itcomputer.com.cn/Article/Common/201309/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5-2013 电脑知识网 Computer Knowledg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