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电脑学习网 >> 软件专区 >> 正文

如何显示安全标签

2013-09-12 16:06:22  来源: 软件专区 
  NTFS分区以其安全性著称,在其中可以给指定的盘符、目录加上用户权限,为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但在默认情况下,Windows XP系统并不像Windows 2000那样,可以从盘符或目录的属性窗口中看到安全标签,如果用Windows XP系统的IIS服务来测试网站,可能会因为网站目录的权限设置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以至于不能正常测试。如何让Windows XP的属性窗口中也可以像Windows 2000那样显示安全标签呢?其实很简单!(本文为WWW.SQ120.COM电脑知识网推荐文章)
  依次点击“开始→控制面板→文件夹选项”,在“文件夹选项”窗口中切换至“查看”项,将“高级设置”中的“使用简单文件共享(推荐)”前的钩去掉,然后点“确定”保存设置。现在再打开盘符或目录的属性窗口(如图),多了一项“安全”标签吧。这样,就可以为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了。  
如何给文件加密   如何给文件加密?为了减小文件的体积,便于传输,我们都会使用压缩工具来制作压缩文件。而很多朋友以为一些重要的文件被做成了一个加了口令的压缩包后,便万事大吉了,恰恰相反,有的时候正是因为这点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前几期我们介绍了几种加密方案,今天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压缩文件的加密方法。(本文为WWW.SQ120.COM电脑知识网推荐文章)
  现在流行的压缩工具要数WinZip和WinRAR,如何制作安全的加密的压缩文件呢?
加密原理
  想要破解加密文件中的密码,必须先要指定一个目标文件(Encrypted File),再根据字典使用穷举法来破解。但是如果我们将几个需要加密的文件分别设置解压口令并压缩在一起,想要破解就很困难了。这两款压缩工具都是利用口令来进行加密,在执行压缩时,用户可以设置一个密码,软件在压缩文件时就会将这个密码也一道压缩到压缩包中。而当解压时,程序便会要求你输入正确的密码,否则无法打开压缩文件,从而达到加密的目的。
一、WinZip之加密方案
  首先用WinZip新建一个空白的ZIP压缩包文件,然后在“选项”菜单中选择“密码”,在弹出的“密码”窗口中输入你的密码,最后进行密码的确认输入就可以了,这样再将需要加密的文件添加进去即可,加密的文件在WinZip中的文件名旁边会显示一个“+”号,下次打开或解压缩该文件就会提示输入密码。对于新添加的压缩包,可以通过单击“添加”按钮,在弹出的“添加”窗口中选择“密码”来实现加密设置,不过这里需要提示的是向压缩包中添加新文件后,密码就会失效,所以添加了新文件后要立即进行再次加密。
  小技巧:可以对加密的压缩包进行再次压缩后加密,这样就形成了双重加密,甚至还可以多次加密。
二、WinRAR之加密方案
  WinRAR加密的方法与Winzip基本相似,同样打开一个或新建一个RAR压缩包文件,在“文件”菜单上选择“密码”,在弹出的“密码”窗口中进行两次密码的输入,添加文件后在WinRAR中会在文件名旁边显示一个“*”号。对于新添加的RAR压缩包,可以通过单击“添加”按钮,在弹出的“压缩文件名及参数”窗口的“高级”选项卡中实现加密设置。
  小技巧:如果在加密窗口中的“加密文件名”前的复选框里打钩,下次打开压缩包如果密码输入不正确,连文件名都休想看得到。  
如何禁止windows错误报告

  “为什么我的Windows XP系统经常弹出‘错误报告’对话框啊?”、“‘错误报告’就是以前的‘非法操作’,不用大惊小怪的。”、“错误报告会泄露个人隐私,千万不要使用!”面对林林总总的说法,往往让人更加迷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认识常常打断我们正常操作的“错误报告”。(本文为WWW.SQ120.COM电脑知识网推荐文章)
一、什么是“错误报告”?
  在WindowsXP/2003中,默认启用了“错误报告”功能,其作用是:当某个程序在出现非法操作时,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询问你是否要给微软发送关于这个软件出错的相关信息。
  从Windows XP开始引入的“Windows错误报告机制”(Windows Error Reporting,下称“WER”),允许用户发送详细的程序非法操作报告,也可以让软件开发商告诉用户如何去解决“非法操作”问题。如果某个程序在出错时要发送“错误报告”,它就会自动使用Windows的错误报告机制(WER)来编辑出错信息——微软后来推出的所有软件都应用了该机制,并且倡议其他厂商也采用,这个倡议得到了很多软件厂商的支持和响应。
二、错误报告是否会泄露个人隐私?
  的确,WER机制能让软件厂家迅速发现产品与操作系统之间存在的不兼容性,并会据此对系统作出及时的修正。但用户关心的是:错误报告会不会泄露个人隐私?
  既然软件要创建“错误报告”,自然会搜集出现错误时的系统环境,其搜集的数据有错误类型、用户最近执行的操作(导致操作出错的原因)、网络信息、硬件配置、相关的文档、日志和配置文件、内存快照和系统所安装的软件配置信息(文件版本和注册表设置项等)。
  “错误报告”中会将用户的隐私信息包含进去。比如,在执行某个程序时出错了,而此时内存快照中极有可能包含着用户姓名、在程序非法操作前刚刚向某个网站提交的数据,等等。而且,在注册表项目、日志文件中也可能包含着用户的私人数据。但WER机制不会刻意去获取用户的敏感数据(像内存快照中的信息获得是“迫不得已”)。有一些采用了WER机制的软件厂商也许会在错误报告中增加其他选项,如当提交错误报告后,可能会询问用户是否愿意填写调查表等,这又另当别论。
  不过,在发送“错误报告”的过程中,用户不用担心错误报告中被探测到的敏感信息被他人监看——发送过程使用了HTTPS加密;作为使用了WER的软件厂家来说,即使搜集到了用户信息也应遵守用户隐私保护协议,不得将用户信息对外传播。
三、用户有权决定是否发送错误报告
  为了不让用户担心“错误报告”泄密,系统让用户自行控制是否发送它:在默认设置中启用了“发送错误报告”功能时,其发送过程也不是自动进行的,即使是生成了错误报告,会在发送对话框中有一个“不发送”的按钮,点一下它就可控制让系统不发送当前的错误报告。
  提示:打开“附件→系统工具→系统信息”,在窗口中打开“软件环境→Windows错误报告”分支右侧,系统曾经生成的错误报告信息一目了然。
  当然,我们有权不让系统发送错误报告。以系统管理员身份登录系统,就可以指定对哪些错误进行报告,或彻底关闭这一功能。步骤如下:
  1.在“控制面板”中单击“系统”,在“高级”选项卡中点击“错误报告”按钮,会弹出“错误报告”对话框。
  2.单击“禁用错误报告”并勾选“但在发生严重错误时通知我”,这样设置后,当发生严重错误时,系统仍会询问是否发送错误报告。你完全可以不选择它(如图1),以彻底关闭该功能。


 

图1
  这样做自然不会泄密,但是也无助于厂商收集软件出错信息。因此对于软件改进来说并无帮助。
  3.要想区别对待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屏蔽,可选中“启用错误报告”。
  如果只想报告操作系统的错误,就不要选中“程序”了;如果想针对某些程序发送错误报告,则可单击“选择程序”按钮,在打开的对话框中区别对待不同的软件:单击“为这些程序报告错误”下面的“添加”按钮可增加要报告错误的软件的主文件名;而“不为这些程序报告错误”下的“添加”按钮作为用来增加“拒绝报告错误”的软件(如图2)——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用户手中,就看你自己的喜好了!


 

图2
  另外,还可以关掉错误报告服务,这样烦人的出错信息再不会骚扰我们了:在“运行”框中输入“services.msc”打开服务窗口,在右侧找到“Error Reporting Service”并双击,将“启动类型”改为“已禁用”,确定后重新启动系统即可。
四、禁止让Office XP发送“错误报告”
  如果你选择了为“Microsoft 提供的程序”发送错误报告,那么,当在Office XP中遇到错误时,它会生成“错误报告”并提示发送,能否让Office XP不发送报告而微软的其他程序却可以生成和发送错误报告呢?可通过修改注册表的方式来实现。
  打开注册表编辑器,展开“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Policies\Microsoft\Office\10.0\Common”分支,将“DWNeverUpload”、“DWNoExternalURL”、“DWNoFileCollection”、“DWNoSecondLevelCollection”(如没有就分别新建它们)的值都改为“1”,再展开“HKEY_USERS\.Default\Software\Policies\Microsoft\Office\10.0\Common”分支,将上述键值改为“1”。
  经过这样设置后,我们便可以对Windows的错误报告区别对待了。
  提示:作为企业的网络管理人员,借助于微软在Office Resource Kit包中提供的“Corporate Error Reporting V2.0”(简称CER)工具,还可以配置企业内部的错误报告发送方式,只要在每台电脑中启用“错误报告”功能,并在指定上传错误报告的服务器中安装CER,就可以将内部所有的错误报告集中到该服务器中,再由管理人员决定是否上报。

 
From:http://www.itcomputer.com.cn/Article/Software/201309/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5-2013 电脑知识网 Computer Knowledg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