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电脑学习网 >> 电脑常识 >> 正文

如何搭配声卡和音箱

2013-09-12 17:16:16  来源: 电脑常识 

        经典应用:搭建5.1电脑音响系统(本文是电脑知识网 WWW.SQ120.COM 推荐文章)
  编者按:当前,大多数中端电脑主板上都集成了5.1音频单元和接口,5.1音响系统已成为了主流的电脑音响系统。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声卡和搭建5.1电脑音响系统的知识。
正确选择声卡
  目前的主板已普遍集成有5.1声道“声卡(整合音频单元和接口)”,它们的音频性能已能基本满足电脑音响系统的需求,而独立5.1声卡产品更值得较专业的电脑用户选用。
1.主板集成声卡
  目前,主板集成的声卡既有“软声卡(只含有Audio Codec音频编码器,而Digital Control集成在主板芯片组中)”,亦有所谓“硬声卡(具有完整的Digital Control芯片)”产品。要了解你的主板所整合的音频单元是否支持5.1声道,除了看主板说明书外,还可直接查看音频芯片的情况。
     AC'97 Codec芯片一般在PCI插槽附近
  小资料:常见的5.1声道音频芯片
  目前常见的5.1声道AC'97 Audio Codec音频芯片产品有:
  瑞昱的ALC650、ALC655、ALC658等,VIA的VT1616等,Analog Devices的AD1985、AD1980等,骅讯电子的CMI9739等,它们都具备5.1声道的输出能力。Www.itcOMPUter.COm.CN在挑选主板时如果你对这方面的能力比较看重,亦须注意其同系列产品间的性能或功能的差别(一般来说,命名编号越靠后的产品性能或功能越完善)。
2.独立5.1声卡
  如果老主板没有整合5.1声卡或你嫌整合声卡还不够劲,那么在组建5.1电脑音响系统时就要挑选一款独立的PCI或USB接口的5.1声卡。
合理选择音箱
  在组建5.1电脑音响系统时挑选一款质量稍好的音箱产品很关键。音箱产品更符合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多数读者在选择5.1音箱产品时还是首选千元内的产品。

轻松搭建系统
1.安装声卡驱动
  无论是整合声卡还是独立声卡都须先安装好其驱动程序,而且最好是最新版本的,以便能更好发挥声卡的性能。
2.连接音箱
  将音箱连接到5.1系统的主板整合声卡上或独立声卡上,只要查看一下主板、声卡和音箱的说明书即可轻松完成。
  小知识:声卡的各种接口都有其简称,了解它们,大家在连接音箱时就不会犯糊涂了。声卡的外部接口有MIC IN(麦克风输入)、Line In(线性模拟输入)、Front Out(前置喇叭模拟输出)、Rear Out(后置喇叭模拟输出)以及C/W Out或Cen/SUB-line Out(中置音箱/低音炮输出)、MIDI(摇杆或MIDI装置)、SPDIF In/Out(数字光纤输入/输出)等。
  为了方便初学者理解,下面具体说明一下主板集成声卡的多声道音频连接(以ALC65*声效芯片为例):
  该主板上具有三个音频插口(图3):Line Out接口(绿色,提供双声道音频输出,可以接在音箱/耳机或其他的放音设备Line in接口中);Line In接口(兰色,线性输入接口,也就是音频输入接口,通常另一端连接外部声音设备的Line Out端);MIC接口(粉红色,连接麦克风的接口)。
  在ALC65*声效芯片定义中,这三个插孔有两重功能,当用户在驱动程序里将声卡设置成2.1输出时,那三个音频接口的作用就分别是MIC、Line In、Line Out;但如果是设置成5.1输出的话,那三个音频接口的作用就变成了前置输出、后置输出和中置/低音输出。一般情况下,将前置音箱连接到绿色插孔,后置环绕接到蓝色,中置和低音炮就接到红色插孔即可(依不同主板说明书为准)。
  而独立多声道声卡的连接更为简单,它们都具备独立的前置L/R接口、中置/低音输出接口、后置环绕SL/SR接口,将5.1音箱和它们一一对应接上即可。
3.简单设置
  5.1电脑音响设置并不复杂,一般情况下在声卡驱动程序控制面板的扬声器配置中,用户可以选择相对应使用的音箱设备。而且在设置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点击相应的扬声器,进行声音定位测试。
  同样以最常见的瑞昱的5.1声道产品ALC65*系列为例:
  安装好其驱动程序以后,进入“Sound Manager”主界面,选择“喇叭组态”进入声道设置页框,在“喇叭数”选框中选择“5.1声道(6喇叭)”。
  然后在“喇叭测试”项中分别测试各个音箱能否正常出声,如果中置音箱与低音炮发声错位,可勾选“中央/重低音输出对调”来解决。
  如果主板上三个音频接口不能正常连接5.1音频系统,可通过软件切换,让软件自动屏蔽掉MIC口和Line-In口(Switch Mic-In to Center/LFE Output与Switch Line-In to Rear Output),重新定义为中置和环绕,从而达到5.1声道的输出效果。

 
如何维护液晶显示器

  经典应用:认识LCD和CRT的区别、正确维护LCD(本文是电脑知识网 WWW.SQ120.COM 推荐文章)
注意三:可视角度
  显示器的可视角度是指从不同的方向可清晰地看到屏幕上所有内容的最大角度,CRT显示器的可视角度理论上可接近上下/左右180度。由于LCD是采用光线透射来显像,所以LCD的可视角度相比CRT显示器要小——在LCD中,直射和斜射的光线都会穿透同一显示区的像素,所以从大于可视角以外的角度观看屏幕时会发现图像有重影和变色等现象。
  目前市面上的液晶显示器的水平(左右)可视角度一般在120度以上,而垂直(上下)可视角度要稍小些,一般在100度以上。在使用中要获得更好的可视角度,除了调整坐姿或显示器角度以尽量正对LCD外,可适当调高LCD的亮度,这也能让LCD的可用可视角度得到最大发挥。
注意四:响应时间
  信号反应时间是液晶显示器的液晶单元响应延迟,是指液晶单元从一种分子排列状态转变成另外一种分子排列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即屏幕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的速度。响应时间愈短愈好,它反应了液晶显示器各像素点对输入信号反应的速度,一般将响应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上升时间(Rise time)和下降时间(Fall time),表示时以两者之和为准,不是单程。
  目前主流LCD响应时间都能做到25ms以内,新型的主流机种多在8ms~16ms之间。25毫秒=1/0.025=每秒钟显示40帧画面,已能满足视频播放的需要;16毫秒=1/0.016=每秒钟显示63帧画面,已能满足大部分游戏的需求;12毫秒=1/0.012=每秒钟显示83帧画面,但由于受LCD刷新率60/75Hz的限制12ms一般达不到每秒83帧画面。所以目前主流的液晶显示器已完全能应付一般用户DVD播放和游戏的需要。
注意五:分辨率
  传统CRT显示器只要行频和带宽足够,一般能稳定支持其所支持的分辨率内的所有画面全屏稳定显示。而LCD的像素是固定的,所以LCD只有在最佳分辨率(最大分辨率,15英寸LCD的最佳分辨率为1024×768,17~19英寸的最佳分辨率通常为1280×1024)下才能显现最佳影像。
  LCD以低分辨率显示时,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①居中显示:例如在最佳分辨率1024×768的屏幕上显示800×600的画面,只有屏幕居中的800×600个像素被呈现出来,其它的像素则保持黑暗。②扩展显示:在显示低于最佳分辨率的画面时,各像素点通过差动算法扩充到相邻像素点显示,从而使整个画面被拉伸扩展充满。但这样也使画面失去原来的清晰度和真实的色彩。
  在实际使用中一般建议使用“居中显示”,虽然画面变小了些,但不会牺牲基本的显示效果。例如某款LCD最佳分辨率是1280×1024,要在这么高的分辨率下流畅地玩3D游戏,对多数500元内的显卡都是巨大考验。所以多数用户选择将游戏设为低分辨率运行,如1024×768或800×600,如果在LCD上以“扩展显示”方式显示,那么带来的图像效果很粗糙难以忍受。而以“居中方式”显示,虽然只能利用到液晶中间800×600或1024×768那样大的一块,但却能保持较佳的显示效果。
  而要以“居中显示”方式显示,在设置时可将显卡驱动中的“扩展图像到面板大小”选项前的钩去掉。
注意六:点缺陷
  CRT显示器基本不会出现屏幕“点缺陷”,而液晶显示器的“点缺陷(包含坏点或暗点、亮点)”从液晶诞生至今就一直存在。所谓的LCD的点缺陷就是液晶显示屏中某个像素损坏,出现一个持续发亮、不亮或单色亮、不接受熄灭信号的死像素。
  在使用中要避免点缺陷的增多,主要应注意三个方面:①避免用所以硬物触摸或碰撞液晶屏。②避免使用或搬运过程的震动。③不使用LCD时应养成好习惯随手关机。
相关知识:LCD如何保养
  液晶显示器相比CRT显示器更显“娇嫩”,该如何来进行保养维护呢?
1.如何清洁液晶显示屏
  液晶显示器使用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显示屏上常会吸附一层灰尘(关掉LCD后侧看更明显),有时还会不小心粘上各种水渍,这肯定将大大影响视觉效果,该如何清洁呢?
  ①先关闭LCD电源,并取下电源线插头和显卡连接线插头。
  ②将LCD搬到自然光线较好的场所,以便能看清灰尘所在,更利于有的放矢,从而达到更好的清洁效果。
  ③清洁液晶显示屏不需要什么专门的溶液或擦布,以笔者的经验,清水+柔软的无绒毛布或纯棉无绒布就是最好的液晶显示屏清洁工具(不掉屑纸巾也行)。在清洁时可用纯棉无绒布蘸清水然后稍稍拧干,再用微湿的柔软无绒毛湿布对显示屏上的灰尘进行轻轻擦拭(不要用力的挤压显示屏),擦拭时建议从显示屏一方擦到另一方直到全部擦拭干净为止,不要胡乱挥舞。
  小提示:不可用硬布、硬纸张擦拭。同时千万不要使用含有酒精或丙酮的清洁液或含有化学成分的清洁剂,更不能将液体直接喷射到屏面,以免液体渗透进保护膜。
  ④用较湿的柔软湿布清洁完液晶屏后,可用一块拧得较干的湿布再清洁一次。最后在通风处让液晶屏上水气自然风干即可。
2.其它保养维护要点
  (1)避免震动。LCD的液晶屏幕十分脆弱,要避免强烈的冲击和振动。更不要对LCD的液晶屏施加压力或在LCD显示屏背盖上碰撞、挤压。
  (2)避免屏幕长时间使用。长期工作对于LCD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在不用的时候,一定要关闭显示器电源。同样道理,在使用LCD时要慎用壁纸和屏保。大多数的壁纸和屏保程序的画面都色彩艳丽,光线明暗变化对比强烈,长时间使用会使LCD色彩失真,从而影响到LCD显示屏的寿命。所以,在使用LCD时最好使用单色屏并取消屏保。
  (3)防电磁干扰。无论是CRT还是LCD显示器都要远离磁场较强的物体,周围强大的磁场会使显示器的内部产生额外的电压,从而影响到显示器电压的稳定性。长时间处于强大的磁场中,还会使得色彩失真,从而影响到LCD的显示效果和寿命。
  (4)注意潮湿。不要让任何湿气进入LCD,如室内湿度过高LCD内部可能会产生结露现象,以致LCD发生漏电和短路,严重的还会烧毁显示器。对于湿度较大的一些南方地区,可将LCD放置到较温暖而干燥的地方,也可定期用功率不大的台灯对液晶显示器的背部进行烘烤,以便让其中的水分蒸发掉。

 
如何组建RAID

  作为存储设备中的一员,硬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大多数数据都是通过硬盘来存储。今天我们将深入了解硬盘的内部世界,并掌握双硬盘以及RAID磁盘列阵的安装方法。(本文是电脑知识网 WWW.SQ120.COM 推荐文章)
解读硬盘
  尽管在外部结构方面,各种硬盘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其内部结构还是大同小异的,毕竟硬盘的本质工作方式不会改变。打开硬盘外壳之后,我们也就能够看到神秘的内部世界,其核心部分包括盘体、主轴电机、读写磁头、寻道电机等主要部件。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随意打开硬盘的外壳,这将100%使整个硬盘报废,因为硬盘的内部盘面不能沾染上一粒灰尘,否则必定报废。一般硬盘内部结构维修需要在要求极为严格的无尘实验室中进行。

1.盘体
  盘体从物理上分为盘片、磁面(Side)、磁道(Track)、柱面(Cylinder)与扇区(Sector)等4个部分。磁面也就是组成盘体各盘片的上下两个盘面,第一个盘片的第一面为0磁面,下一个为1磁面;第二个盘片的第一面为2磁面,依此类推……。磁道也就是在格式化磁盘时盘片上被划分出来的许多同心圆。最外层的磁道为0道,号数向着磁面中心递增。事实上,硬盘的盘体结构与大家熟悉的软盘非常类似。只不过其盘片是由多个重叠在一起并由垫圈隔开的盘片组成,而且盘片采用金属圆片(IBM曾经采用玻璃作为材料),表面极为平整光滑,并涂有磁性物质。

2.读写磁头组件
  读写磁头组件由读写磁头、传动臂、传动轴三部分组成。在工作时,磁头通过传动臂和传动轴以指定半径扫描盘片,以此来读写数据。磁头是集成工艺制成的多个磁头的组合,采用非接触式结构。硬盘加电后,读写磁头在高速旋转的磁盘表面相对飞行,磁头距离磁盘表面的间隙只有0.1~0.3μm。新型MR(Magnetoresistive heads)磁阻磁头采用读写分离的磁头结构,写操作时使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读操作则采用MR磁头。
3.磁头驱动机构
  对于硬盘而言,磁头驱动机构就好比是一个指挥官,它控制磁头的读写,直接向传动臂与传动轴传送指令。磁头驱动机构主要由音圈电机、磁头驱动小车和防震动机构组成。磁头驱动机构对磁头进行正确的驱动,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确定位到系统指令指定的磁道上,保证数据读写的可靠性。一般而言,磁头机构的电机有步进电机、力矩电机和音圈电机三种,现在硬盘多采用音圈电机驱动。音圈是中间插有与磁头相连的磁棒的线圈,当电流通过线圈时,磁棒就会发生位移,进而驱动装载磁头的小车,并根据控制器在盘面上磁头位置的信息编码来得到磁头移动的距离,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
4.主轴组件
  硬盘的主轴组件主要是轴承和马达,我们可以笼统地认为轴承决定一款硬盘的噪音表现,而马达决定性能。当然,这样说并不完全,但是基本上表达了这两个部件在硬盘中的重要地位。从滚珠轴承到油浸轴承再到液态轴承,硬盘轴承处于不断的改良当中,目前液态轴承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流产品,金属之间不直接摩擦,这样一来除了延长主轴电机的寿命、减少发热之外,最重要一点是实现了硬盘噪声控制的突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采用液态轴承对于性能并没有任何好处,甚至反而会延长寻道时间。对于PC设备而言,似乎噪音与性能是一对永远难以平衡的矛盾。
双硬盘的安装
  随着宽带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我们对于硬盘的容量需求越来越大。在各种大型软件、视频动画、3D游戏的诱惑下,很多用户都在考虑添加一块硬盘。事实上,安装双硬盘并不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即便你没有任何经验,也可以在我们的帮助下轻松搞定。

 
From:http://www.itcomputer.com.cn/Article/Common/201309/21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5-2013 电脑知识网 Computer Knowledge   All rights reserved.